新政下的加热不燃烧

2022-01-10加热不燃烧

过上月的政策密集发布,12月2日,电子烟管理办法征集意见终于发布,这也意味着关于电子烟的监管细则将在2021年完全梳理清楚。预计国标最迟将于明年中确定生效,今后对电子烟的品质将有据可依,有法可依。

新政加热烟草产品参考条例: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的决定》(国令第750号)已于2021年11月10日公布施行。按照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为做好电子烟监管工作,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规范电子烟市场秩序,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促进产业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国家烟草专卖局研究起草了《电子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1年12月17日前反馈意见。

 

根据《管理办法》的释义,加热不燃烧不属于电子烟品类,适合传统香烟的管理办法。而今后电子烟持证上岗已经基本明确化。

*更多细则请参见《意见》

新型烟草制品类型有很多,市场份额不大,但发展迅速。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有菲莫国际的IQOS、日本烟草的PLoom、雷诺烟草的Revo、英美烟草的Glo、中国集友股份的香誉。真正将新型烟草制品推上舆论风口的还是菲莫国际旗下的IQOS,作为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中的一款新兴产品,IQOS上市不久便横扫日本市场。紧接着国家局宣布自今年7月1日起,将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纳入烟草专卖管理范畴之内。

《意见》一出,加热不燃烧的发展前景也更加明朗。

加热不燃烧目前使用烟弹一是烟草类烟弹,管理办法也早就明确,参见卷烟管理办法;二是草本类烟弹,不含烟碱的产品也不在此次管理办法之列。

市场竞争激烈

未来的加热不燃烧更多的也将是由中烟公司主导,更可看出国内加热不燃烧已经摩拳擦掌,市场即将爆发。诸多品牌商为了抢占先机,纷纷向加热不燃烧这块“蛋糕”靠拢,这也会面临一个行业饱和度过高,渗透率过低的问题。那么商家应当如何在战局中运筹帷幄呢?

终端销售为辅,线上售卖为主

在新政出来之前,受限于18年的《改革》线上几乎是全面禁止销售电子烟产品,相关工业企业的储备产品只能通过“测试”、“调研”的方式对旗下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并采用买烟具赠送专用烟支的方法对产品进行试销,但烟支一旦消耗完毕必然会面临无法持续消费的窘境。靴子落地后再于大型线上电商平台上搜索不难看出已陆续出现了不少加热不燃烧商品,我们可以假设线上平台会逐步开放,那么线上售卖将会取代零售终端的地位成为主要推力,具有转换力强、裂变广、流量广告等诸多优势。如不开放也可以考虑与海外平台合作,相比线上售卖,实体店难以打破用户少的僵局,还存在成本高的问题。

锁定消费群体,裂变转换客户

近年来电子雾化仍是主导产品,加热不燃烧销售金额占比较小不足一半,呈持续上升趋势。

过去一年,电子烟线下门店数量直线上涨,远远超过了用户数量的增长,以多品类的集合店为例,线下门店品类及成交额仍集中于电子雾化,加热不燃烧SKU占比仅20.8%。不难看出年轻客户偏爱于电子雾化产品,中老年人或者老烟民才是加热不燃烧的主要消费群体,年轻人对于新型烟草的信息掌控量及关注度解释了这一局面。新政一经发布,多种电子雾化产品将面临停产或者口味短缺,这也解释了为何诸多商家将矛头转移到了加热不燃烧。

如何去提高加热不燃烧的用户占比,裂变是最好的办法,无疑这些电子雾化产品的用户也是HNB的潜在用户,商家除了从改变产品本身或者价格优势提高客户粘性以外,可以从包装上下功夫吸引潜在客户用以送礼。线上推广可以科普为主,提高客户对HNB的了解度,实体门店也需要抓住“提高顾客体验感”这一优势,提供更好的服务,搭上“虎年”这趟顺风车,共创辉煌。

 

加热不燃烧发展前景

在国外,新型烟草制品发展迅速,有数据显示已经占到总量的3%,产值在200亿美元左右。各大国际烟草巨头,如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帝国烟草、日烟公司等,都有新型烟草制品的业务。国内以“如烟”为代表的电子烟产业集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技术研发、制造、专利等方面实力不俗,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领先西方烟草巨头。

当然,新型烟草制品在产品归属、监管主体、卫生标准等多个方面存在着不明晰、不到位的地方,这也是制约其在国内发展的重要瓶颈

与其说是新型烟草制品的发展影响了国产卷烟品牌的发展,倒不如说是国产卷烟的发展为新型烟草制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所谓新型烟草制品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晚,电子烟甚至就是在国产卷烟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发展起来的。

但在国产卷烟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中,新型烟草制品并未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内卷烟消费者对烟草本香的追求是其他新型烟草制品所不能替代的。国外的混合型卷烟尚且不能满足国内消费者的“胃口”,更何况是依靠技术手段对烟草进行再加工的新型烟草制品呢?在当前的条件下,新型烟草制品想要取代卷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根据相关机构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制造基地,深圳地区集中了全球约90%的电子烟生产产能,但我国并不是电子烟消费大国,国内生产的电子烟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根据欧睿咨询统计,2018年我国电子烟零售额约为51.52亿元,近年增速大都保持在20-30%之间。目前,我国电子烟的渗透率仅为1%,而美国的电子烟渗透率已达13%。假使中国卷烟向电子烟的转化率达到5%-10%,其市场潜在规模已将十分可观。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全球烟民第一的国家,对于客户的转换及渗透率的提高仍旧具有巨大的潜力。